谁不曾拥有过梦想呢?梦想成真的兴奋,把读者带进追溯梦想的天地。读《新教育之梦》后,十篇“理想”是一首协奏曲,抒情流畅,抑扬顿挫。心胸怡然,视野开阔之感扑面而来,理想、幻想,永无止境。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朴实、通俗的语言剖析、总结了现行的“五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缺陷;以翔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论证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念精华。对现行的教育现状作了客观的评价与质疑,用科学的态度执着地探索、探讨学生接受理想教育的目的、途径、方法,真诚而爽朗。书中用流畅的笔墨描述道:理想的教育应是“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的教育,提倡和丰富了民主、公平教育内容,推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自律正确的德育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享受自我;让学生激发创造力、想像力,享受创造的快乐;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五个理想”互相渗透,让我们鼓足勇气去追求。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让你欣赏“阳光下最璀璨的事业”的任重道远与魅力;让你在征服崇高与屈服“浮躁”之间选择;让你的思想撞击出闪闪火花;让你的“梦想”奔驰在广阔的原野。《新教育之梦》既没有空泛地说教,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神秘,作为教育理论专著,这是极为难得的。更难为可贵的是,作者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作者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在《新教育之梦》中,朱永新先生以其前瞻的思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理想的教师形象,使人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惶恐的是目标是如此崇高如此完美,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
目标的远大尽管使我们只能仰视,但仔细想想,这些追求不也正是我们从事教育这个职业以来曾经想过念过的吗?那些断断续续的、零碎的思想今天不正被朱先生总结与归纳出来了吗?因此,目标虽然很远,但并不是我们失去信心放弃努力的理由。以此为目标,穷其一生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有态度。
想成为一个教育家的梦是美好的,但成为一个教育家的梦对绝大多教师来说是渺茫的。成为一个教书匠是大多数教师命运,我觉得同样是无尚光荣、值得尊敬。但这不是说我们安于教书匠而不思进取。朱先生讲了戴维的故事后说:“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求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我们做着教育家的梦,但我们更要做着教书匠的事。做好我们平时的工作也许才能圆我们教育家的梦。在我们从事教育的平凡日子里,我们应该豪情满怀充满激情。美国学者威伍曾说:“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我们拥有快乐的心态,就会进行快乐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愉乐。
我们要奉献我们的爱心。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鱼儿就不能生存。 爱岗位,就会衍生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责任感,你就会穷其聪明才智努力对待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而不会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每一天。爱学生,就会善待学生、宽容学生,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美丽的花朵,就会看到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就会想法设法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培养与淋漓尽致的发挥。
爱就会让我们从事这个职业而无怨无悔。虽然收入不高,权位不重,但在我们心里会把它放在前列。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人的事业,鲜活的、个性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的事业。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挑战,富有创新。只有斗志与爱心,没有真才实学,那只能望“生”兴叹。教育不是一年一年又一年的简单叠加,而应是日新月异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丰硕的灿烂园。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革,不学习、不充电就要落后,就会被时代所埋没。朱先生说:“要读《论语》,读陶行知,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深厚的底蕴是教育教学的需要,让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执着,有恒心,在学习海洋遨游。
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让我们为我们的梦想而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