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翻看了熊培云写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在开篇序言中他就写到:“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了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作为农民进城的大学生,熊培云有着过去那个时代的青年逃脱不掉、与生俱来的乡村根脉,农村之于他是有着拳拳之情的。同时,作为经历过城乡天差地别生活差异的公共知识分子,农村之于他又是有着切肤之痛的。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在阅读熊培云笔下的江西小村落小堡村的变与不变的时候,不禁心有戚戚。小堡村的千年古树被无知的村民以2000元的价格倒买倒卖支援了城市的开发建设,浩浩荡荡的打工人群身后留下的是成片成片抛荒的土地,当一切尘埃落定回头看去农民们苦了一生没有走出去的黄土居然不是他们自己的物产,“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该是怎样的一种无根无依的困境。
小堡村是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一个缩影,三十年来它们向城市输送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撑起了一爿爿穿梭着生产流水线的工业厂房,却给家乡留下了贫穷、荒凉和老幼病残,改革开放的东风好像独独躲过了这些穷乡僻壤拂在了城市人的脸上,让人不禁想起宋玉《风赋》中关于“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心酸对比。风生于地,然而大王之风“起于青萍之末”,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前者穿过崇山峻岭、茂林深宫给人带来清凉温润之感,后者“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使人生病造热、死生不卒,宋玉以此寓讽谏之言,然用于今城乡分治下的社会现实亦无不可。
书中,作者还查阅了民国以来小堡村政治、社会进程中的许多史料,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命题: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在全民抗战期间农民为什么会消极抗日?政治民主体制下为什么还会存在“拉丁权利”?等等。
这些命题的提出并非就历史谈历史,如果100年前鲁迅、林语堂、钱钟书等近代知识分子试图从国民性的角度来寻找民族自强的能量的话,那么今天,熊培云正希望从小堡村村民几十年来的生存状态中寻求当前社会现实下诸多疑难问题的答案,是对农村、农民遭遇困境的追根溯源,对改革进程中破除瓶颈的参考,对公共政策需要调整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