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学为人之道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地演义了一段群雄逐鹿、狼烟四起的历史,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相信许多读者都对曹操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也百味杂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雄才大略可钦可佩,然只顾一己之私枉顾他人祸福的做法一直让我不敢苟同。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关爱百姓,其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即使在落难时,刘备也还带着百姓逃命,无论在新野任上,还是在徐州佐政,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曹操与刘备道不同不相为谋,然有一点却是英雄所想一处,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加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家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用奸计“拐骗”,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建设局团干部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