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是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他的作品多以冷峻的笔触描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折射出普通人的孤独、失望与绝望。理查德·耶茨坚持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他笔下的许多人物,让人在阅读中容易因为似曾相识而退缩,“我认识他,我有过他那样的经历”,这是许多读过耶茨的书的人的心声。耶茨无情的刻画出一幅幅人物白描,让读者的阅读成了一次冰冷的旅行。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生活中的失望与失算。他让你在阅读中明白:生活之路有时会意外地转个弯,但给我们的并非惊喜,而是无奈。
《十一种孤独》是耶茨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以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生活为背景,截取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出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等着被炒的年轻白领,有着丰富想象力、想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的出租车司机,一心想成为作家却眼高手低、替人捉刀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又万分迷茫的男女,古怪呆板的老教师,新转学来受排挤的小学生,无聊的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遭羞辱的爵士钢琴手、混在法国、空虚的富家子弟,郁郁不得志的军官和退役军人。
耶茨作品的人物处境令人沮丧,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酗酒,他们回忆自己以前就要成功的时光,也许就那么一次,还失之交臂;而对爱、对家庭、对社会的拯救,不知怎么总是无法实现。《与鲨鱼搏斗》中以笔为武器的理想主义小文人索贝尔,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放弃高薪来到这家报社。“人们觉得你只能在以下二者中居其一:要么你是条鲨鱼,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鲨鱼活生生地把你吃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我,我是那种会走出去,与鲨鱼搏斗的人。”结果梦想破灭,饭碗也保不住。
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现状使得耶茨只能用悲观的视角来描述无奈的生活。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凝重感和现实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家庭与爱情,可遇而不可求,没人能幸运获取,没人能巧合解脱。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和绝望。耶茨曾说过:“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十一种孤独》写的都是些局外人,他们想要进入某个世界,却遭到拒绝。这个世界可能是某间教室,也可能是部队,更可能是家庭。
耶茨的作品充斥着孤独和无奈,让人感到沉重。可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失败比成功多,也比成功更普遍。相比于那些颂扬的作品,耶茨的作品更能给人当头一棒,让人醍醐灌顶。耶茨的作品让我看到了那份无奈的孤独,却也让我发现了生活前进的动力。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孤独是存在的,而且不仅仅是十一种,但孤独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生活只有无奈。正是孤独的存在,促使我们奋进。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习惯了孤独,忘记了奋斗。如果能够从孤独中汲取力量,那么获得的将不仅仅是对孤独的胜利,还有你意想不到的成功。
节节攀高的GDP、欣欣向荣的房地产、昂首阔步的养老保障……无奈就这么轻轻的挂到你的脸上,烙在你的心里。你仿佛在生活赋予的无奈中丧失了动力,失去了方向。可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你想象中那般糟糕。国家给以我们的支撑使得我们有信心和理由相信:光就是光,光同黑暗一样实在,暗示了未来的可能性。所以,无奈的你,不要再怨天尤人,也不要浑噩度日,拾起你的理想,在孤独的鞭策下,为了美好而奋斗。
或许此时的你,正在某一个点上受折磨,早就丢掉了最初的梦想和执着。如果你环视四周,会发现每个人在经受着一定的折磨,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的社会是糟糕的,相反,它告诉我们,社会终将会进步,而你也需要努力奋斗。正因为社会上存在的不和谐,正因为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合理,正因为我们已经遇到的折磨,才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去克服这些无奈,去打败这些失落,去捡拾曾经的梦想。
生活再无奈,也挡不住你对理想的追求,现实再残忍,也撕不碎你对未来的期许。就如中国梦的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对现阶段生活的反思和未来生活的期许,是我们生活的新愿景。让理想在骨感的现实中生根萌芽,让孤独成为你前行的动力,那么你将会看到另一番生活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