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正值高中。刚接触时,我惊异于其中的那份细腻的心灵体验。作为“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他,此时已经告别了最初的沉沦与自暴自弃,他已经开始学会如何坦然地接受生命残酷的变故,他把注意力转到“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年”的园子上,他在园子里独自徘徊并细心感受了十五年。如其中的一段描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这一段如同中国传统水墨画,貌似随意的点染,却将四季的韵致恰如其分地铺展开来,让读者在文字里看到了风格迥异的四季,看到了世间的生命轮回。同时静景的描写也让人看到了作者内心的那份平静与落寞。这不是常人的文字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没有内心的真正细腻与平静,怎能如此微妙地展现四季的神韵。
再读《我与地坛》,我已经开始渐渐体味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命运的主宰下,我们常常是被动的一方,在违背心愿的变故面前,我们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自己是个彻底的受害者。我并不否定这种看法,因为人都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幸福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命运不会如此慷慨,它总会将苦难降临到我们头上。之后的人生道路,就得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或沉溺痛苦,自暴自弃,或勇敢面对,发愤图强。在漫长的挣扎之后,史铁生终于选择了后者,并且开始从苦难中思考生活。
当然,对于生命的思考,作者并不止于此,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点,在“快乐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的选择中,史铁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后者,并且仍在不断思考着,追问着。
我们在思索着史铁生的思索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苦难与意志似乎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环境的恶化、生存的压力、改革的桎梏……,这些都是亟需我们青年集聚勇气去担当、去打破、去与之周旋的西西弗斯的石头,需要用坚持、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去抗争,使命在肩,作为青年,与有荣焉!
市建设局团委机关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