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传》的一些感悟
梁启超在近代学者中是我相当喜欢的一位,他不仅是一个超拔脱俗的学者,更是一个坚强勇敢的革命先驱。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对他的兴趣却是从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开始的。里面的热血青年朗读他的《少年中国说》时,那种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壮志深深地打动了我,心底有个声音说,这才是真正的早晨的太阳。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我开始关注这个以前被我忽视的人。去图书馆捧了本《梁启超传》,观其一生,感慨万千,竟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又读了几遍。以前对他的偏见荡然无存,只剩下钦佩和仰慕。
从小书香门第,家教严格,梁启超天资聪颖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先天资本。父亲梁宝瑛对待梁启超久病的祖父尽心尽力,对自己的叔侄视若亲子,他在很多方面的言传身教对于年幼的梁启超来说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励志和做人,是梁家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后来也秉承这一家风,即使成名后也不贪图名利,坚持用稿费养活家人,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七岁考取举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少年得志,然而综合梁启超一生的经历以及所得的成就,这似乎又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有一股更大的力量正在召唤他前行。当时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已经注定是大厦将倾,颓势难挽,只有打破再建立新世界才是唯一的方法。受老师康有为的影响,梁启超刚开始也寄希望于改革,导致了历史上有名的”百日维新”。虽然仅仅是昙花一现,还有后来与革命派的论战,但不可否认梁启超所做的尝试与贡献。”公车上书”就是文人们勇敢起来表达爱国的一种方式。建学堂,办报纸,这都是一股清新的风,传播新的思想。这种尝试失败后,梁启超认清楚了现实,把矛头对准了清王朝和封建统治。这种不惜与恩师决裂也要追求真理的勇气更难能可贵。他和袁世凯的种种,从合作到背叛,再合作,到最后的笔诛口伐,给人一种“善变”的印象。在这件事上,郑振铎说的最透彻,他自问:“世人对于梁任公先生毁誉不一;然有谁曾将梁任公骂得比他自己所骂的更透彻,更重的有么?梁任公先生便是一位真能深知灼见他自己的病根与缺点好处的,很明白,而昭示大众,一无隐讳的。”如若不变,他对中国近代的贡献要几乎等于零了,也许梁启超最伟大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的光明磊落与“善变”。
他的文笔比文人的儒雅气质,更多一份刚强,但又不似鲁迅先生那般坚硬,他就是他,梁启超。他也彷徨过,迷茫过,苦闷地无路可走,远渡日本的船上是他孤独的身影。但是他坚持下来了,并且找到了新的方向。在日本的他依旧没有停笔,反而更加耀眼。1912年,梁启超在各方呼吁下归国,可谓极一时之盛,仿佛英雄凯旋。他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巨人,引领着思潮。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他,始终没有迷失自己。巴黎和谈时,幸好梁任公及时发回电报,揭露了整个和谈中的阴谋,才导致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晚年的梁启超依然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做着自己想做,能做的事。他是一股激荡人心的力量,生生不息。
同是书生,决意报效国家的已经寥寥无几,大多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挣钱买房而读书,奔波。也许有人说,时代不一样了,人们追求的也不一样,不紧跟潮流,就会被抛在后头。可是有些东西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极缺的,先人给我们的财富不会秉承,就是一种浪费和背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仍需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际中,我国是别的大国的肉中刺,近日的钓鱼岛事件更可先日本的嚣张与无视。身为中华儿女,岂能无视?我们即将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我们的精神面貌和人格思想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后人如能仿任公之品格操守,国之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