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幸福新桐乡”中“美丽”就是要将桐乡建设得更美,不但是建筑美,还要生态美、环境美;“幸福”就是人们生活要宜居宜业宜游,即生活得好、工作得好又能休闲、游憩;“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建设更生态、更宜居、更适宜我们生活、发展需要的桐乡。
离这样的目标,我感觉桐乡目前还有一些差距:一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与“美丽幸福新桐乡”的目标不匹配。我市目前还是延续原有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注重城市的外延式拓张,对内涵提升方面考虑的还不够。近年来,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从1993年撤县建市的3.87平方公里碗大梧桐镇已经扩大至现在的39平方公里,而在城市的内在品质提升、品味提高上重视的还不够。城市老城区,如:杨家门区块、永宁街区,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比较陈旧,交通问题突出问题还是一定程度地存在,整体上看还达不到美丽桐乡的标准。二是现有的产业结构与“美丽幸福新桐乡”的目标不适应。我市原有的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发展为主,重点考虑工业发展带来的GDP产值增长,对桐乡经济的促进,工业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的相对较少。重二产轻环境的产业结构使桐乡不少区域都存在污染型的企业,对我市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影响,也不符合“美丽幸福新桐乡”的目标。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不高与“美丽幸福新桐乡”的目标不一致。我市虽然是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但水质并不是太好,是水质性缺水的城市,大部分河流仅达到劣五类的水质,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臭水浜、垃圾浜。在生态建设上,我市的绿化面积虽然不少,但绿化广场的设置与居民生活的结合度还不是太高,乔木种植的数量、面积与时有雾霾天的现状、“森林城市”的要求还有差距。生态环境的质量不高,使桐乡既达不到“美丽”的标准也难以让人产生幸福感。四是城乡建设缺乏亮点与“美丽幸福新桐乡”的目标有差距。“美丽幸福新桐乡”,我认为桐乡首先应该是个高品质、有品位的城市,这样才谈得上美丽,也能让人产生幸福感。但现在,城市建设精品不多,标志性的建筑比较少,建筑风格多数比较单调,缺乏特色,雷同较多,城乡建设亮点较少。
要建设“美丽幸福新桐乡”,我认为:一是要转变现有发展方式。城市的发展方式要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发展。近年来,我市的土地指标紧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当前发展越来越难,以前新增大量建设用地用于开展建设,虽然建设成本较轻、容易出形象,但对城市已建区域,尤其是老城区的品质提升上是没有多大贡献的。我们现在应该从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细化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内部品质的提升上,如:对“城中村”等老大难问题要予以拆迁,对老城区,如杨家门区块要进行更新改造,对永宁街区这种有历史价值的街区要进行保护更新,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构建城区商业氛围,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当前我市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旅游大县”,去年年底又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我们应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从原来的只重二产转变到二产、三产并重,从原来的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不要像从前的不管是什么工业只管招(原控规),要根据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要求、环境影响程度选择性的引进。三是重视生态建设。卢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建设美丽幸福新桐乡时,说起他认为的“美丽幸福新桐乡”简而言之就是要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重中之重则是生态美。我也认为要建设“美丽幸福新桐乡”就要重视生态的建设。首先要结合“五水共治”,治理污水,修复我市的水系统,建设一些湿地(凤凰湖周边、翡翠江南)净化水质。其次,要控制预留水系尤其是主要的河流和市区“三环水网”两侧的生态绿廊、建设中心城区的“四角田园”,并按照森林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和生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多种乔木,在居民500米的服务半径内都设置一些街心绿地,加大绿道的建设力度,重塑我市的田园生态系统。四是打造城市亮点。联系到我们具体实际工作,就是要结合新一轮总规的编制,对城市形象进行研究,对城市形态、特色、风韵进行策划研究,再按照研究,以项目为支撑,重点区块开展城市设计,按照城市设计进行建设,突出品质,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如:凤凰湖周边启动区、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同时,在村庄建设时,我们也要突出特色,不能做到“望得见山”,但要做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是完善设施配套。一个城市再美丽,如果想看病周边没有医疗点,想上学周边没有幼儿园、托儿所,想托老周边没有养老设施,污水没处排,电力、电信都不通,设施都不配套的话,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都谈不上幸福。所以,我认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桐乡”还要完善设施的配套,按照每个区域的居民数量、需求、服务半径,合理有序地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