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诚实的尴尬
——开发区团干部读《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有感
来源:www.txyouth.gov.cn 发布时间:2014-04-21 被阅读:322
     最初注意到这本书,是被书本封面上的“虽然互不信任,也要彼此摸底”这句话所吸引。细细翻阅下发现这是一位日本学者对于中日间的坦诚陈述。正是近藤大介对于中日国民性的理性思考,使得我们看到了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同时了解到了一个日本人眼中的日本。正是这份坦诚,使得近藤大介对中日两国民族性的分析和评论,既不是尖锐批评,又非一味吹捧,幽默与自嘲中带着诚恳和善意。
    近藤大介认为中日文化间的差异就如同“绕着地球一周才能到达终点似的”。
中国是在过去的30年间连宪法都修改了4次的国家。而日本是自从颁布了美军制定的宪法,到现在65年连一个字都没有改进的国家。《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是一个日本学者近藤大介对中日民族性的一次探讨。在近藤大介眼中,中国和日本都有其不容置疑的自我优势,同时又有难以消除的痼疾。近藤大介指出:中国缺少优质的服务,缺少细腻的技术,中国人仍然很不团结;日本缺少责任心、缺少广阔的视野,日本的后继力量堪忧。
   中国企业最缺少秩序,中国企业家最缺少远见,虽然目前赚钱的不少。中国经济最缺少细腻的技术和经验,虽然中国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中国缺少的是一种凝聚力,就像一个棒小伙子,浑身力气却不知道劲该怎么使。在近藤大介眼中,现在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的首都机场在近藤大介看来就像一个“大锅”,而这个“大锅”的服务却让人气结。机场的检查过程在日本仅持续十秒左右,工作人员始终面带微笑,而首都机场则是这样一副画面:缓慢的速度、冷漠的表情、漫长的等待、虚假的服务评价……近藤大介感叹道:与其在机场里摆放兵马俑的模型或者是悬挂万里长城的壁画,还不如稍微提高一下服务质量。“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北京服务理念的缺失使近藤大介感叹道。
在日本,服务是一种哲学理念。日本最大的便利店连锁企业7-11的信条是服务就是让顾客得到满足,以服务闻名的“黑猫宅急便”发展壮大的秘诀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竭尽全力地探求服务的真谛。朝礼和反省会,日本人的服务精神就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几分钟里。
    一致性和团队精神是日本人生活的智慧。日本的国民教育始终贯彻对国民一致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日本小学的国语课上,老师会告诉孩子们,汉字“人”表示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支撑。作文课上,老师最喜欢的关键词是“合作”、“一致”以及“团结”。美术课上,从色彩协调的角度出发教学生画画。
    日本公司开会的主要目的是让员工非常绅士地调节与其他人的关系,萌发员工心中的“一体感”。在中国的会议上,大家并不是绅士地解决问题,而是极为不绅士地争权夺利,使问题愈发恶化。在中国人眼里,坐在自己周围的同事,不是战友,而是劲敌或陌生人。爱国者董事长冯军认为,中国人喜欢的不是重视团队精神的国际象棋,而是只考虑个人利益的麻将。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收获了38枚金牌,可是这些金牌大多是个人项目的金牌。企业也是如此,成功不靠团队协作,只凭企业经营者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企业的特征。
    日本是一个岛国,具有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和地域。近藤大介从理性的角度对日本的国民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日本人规避责任的定性、年轻力量的消失、封闭意识的存在使得日本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日本人习惯很长时间决定一件事,“逃避责任”的人生哲学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日本人的DNA上。日本的国名有两种读法,“日本国”这样一个国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名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这个国家为共和国的形态,美利坚合众国,表示这个国家为合众国形态,泰王国,表示这个国家为王国的形态。“日本病”的本质其实就是逃避责任。日本人最擅长团体赛,在团体比赛中,即使输了,责任也很难落到某一队员的身上。日本地铁里的温馨提醒,东京道路上密布的信号灯……都是为了逃避责任。           
    日本缺少了一种生命力,现在的日本已然是老人的海洋。老年人努力工作,深信“没有工作=人生终结”。而80后、90后像食草动物一样温驯老实,毫无上进心和野心,死守自己的狭窄领域,静静地栖息。日本的政治家不懂外语,日本选举根本不考虑国际影响,日本的小圈子太关注自我,日本的责任心极度匮乏。封闭性成为日本人的致命伤。
    在近藤大介看来,如果中国式的大陆文化多具有男性化的气质,那么日本式的岛国文化则具有更多的女性化的气质。例如,中餐筷子竖着摆放,呈现进攻态势,而日本料理中,筷子横置,呈防守状态。近藤大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的中国,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日本。
Copyright © 2010-2019 www.txgqt.org.cn.共青团桐乡市委 版权所有
电话:0573-88105321 邮箱:gqttxsw@126.com 邮编:314500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浙ICP备12009892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