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开发区“五位一体”企业人才培育机制促共青团工作新发展
来源:www.txyouth.gov.cn 发布时间:2015-01-13 被阅读:379

       随着企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企业共青团的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基层共青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是维护青年员工合法权益,还是开展人才培育工程,或是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今,共青团工作对青年员工而言正扮演着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角色,是在企业和青年员工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

      今年以来,桐乡经济开发区团工委着力构建“五位一体”企业人才培育机制,为辖区内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五位一体”企业人才培育机制是开发区团工委贯彻上级精神、结合客观实际、顺应企业需求,探索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该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服务中心、服务企业的总体要求,紧扣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才培育难问题,通过五项举措,帮助辖区内企业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广大企业业主的欢迎和好评。该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团组织服务企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以下为开发区总工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着眼业务提升,构建常态机制。一是在开发区层面,由团工委联合多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青工比武,如工种操作技能、税务财务知识、消防安全知识、人力社保业务等,切实解决单个企业涉及人员少、组织培训难等问题。2014年,组织各类培训17次,累计受训3000多人次。二是各企业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华友钴业公司,2014年,组织各类培训82次,受训3090人次,总课时达276.5小时,全年共计培训费35.3万元。三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全面推广党建红云平台,并在辖区内三个双管企业率先开展党组织党员“双先指数”考评,以党员的实际行动来带动青年员工经常性开展学习。

      二、提升竞争实力,引入特色培育。一是加强青年骨干队伍建设。如嘉澳环保在党建指导员的牵线组织下,开设了以“赢在执行”为主题的培训班,着力提升团队执行力,共培训8期,全体中层以上人员接受了培训。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如内曼格机械通过与浙江大学联系,在公司内开设了工程硕士班,由浙江大学教授到公司授课,共招收学员22人,除了本公司业务骨干,还吸引了部分公司外的人员。

       三、助力青年成长,疏通转化渠道。把加强共青团工作作为提升公司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努力“把优秀团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进一步提升企业团组织的作用地位。一是从中层提拔上来看,如华友钴业近期提拔的43名中层干部中、嘉澳环保近期提拔的8名中层干部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年。二是从培养上来看,华友钴业和嘉澳环保近期发展的18名党员中,其中青年团员以上人员15人,占了83%。三是从管理团队建设上来看,企业管理团队和党、工、团内管理团队融为一体,如华友钴业党支部,共有党小组5个,其中国内党小组4个、国外党小组1个,各党小组负责人均由公司中层担任。

      四、发掘榜样力量,树立先锋标杆。一是宣传阵地建设。《华友报》、《嘉澳之窗》、《内曼格之窗》等企业期刊及门户网站,均开辟了共青团工作专栏,对先进事迹、青年员工闪光言行进行宣传,如嘉澳环保投资30多万,建设了职工服务中心,充分展示各项工作。二是职工爱心奉献。开发区每年组织职工开展关爱基金募捐,华友钴业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公司爱心帮扶体系,动员全体公司职业积极参与。三是树立党员标杆。内曼格青年员工钱建伟以专业的技术、无私的奉献、敬业的精神被公司评为功勋员工,公司大力宣传,以榜样的力量感动和号召广大职工。

       五、打造攻坚团队,彰显品牌力量。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如嘉澳环保结合公司年轻职工特别是年轻党员多的特点,着力加强青春党建品牌建设,切实发挥年轻人敢想敢做、激情活力、创新力强的特点,在研发、销售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二是打造攻坚品牌。内曼格机械建立“商建民特种机械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凝聚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成为了一把技术攻坚及传承的“尖刀”,已举办培训20余次,申请实用专利22个;华友钴业建立嘉兴级的张书金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公司重大项目的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以及重点设备的维修维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打造行业权威。内曼格机械成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主要进行焊工培训,两年多来,共培训173人次,共有168人获得了技能证书,该培训中心已成为全市重点焊工培训中心。

 

 

桐乡经济开发区团工委

 

Copyright © 2010-2019 www.txgqt.org.cn.共青团桐乡市委 版权所有
电话:0573-88105321 邮箱:gqttxsw@126.com 邮编:314500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浙ICP备12009892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