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15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进入“两会”时间。
对于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出现一些备受关注的热词备受我们的期待,这些热词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所思所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引人瞩目的热词在变化,“保障房”“全面医保”等词的热度有所降低,这是源于政策的发力,特别是财政的支持。过去几年,百姓身边的大事好事不断,保障房建设全面推开、新农合试点跨省就医结报……这些改革举措,正在缓解百姓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为百姓筑就了坚实的幸福底线。
在一些热词热度降低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另一些新热词引人注目,如“雾霾”、“环保”等。这些新热词宣示了我国下一步发展的着力方向。
二月的最后一天,由央视前主播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题为《穹顶之下》的雾霾新闻调查视频,在微博、微信等中国网民的社交平台上刷屏,在发布当日该视频在几大主流视频网站的总点击率就已突破3100万次。这条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激发了各类人群的表达欲,有人从中看到了十面“霾伏”的环保问题、有人看到了大爱无疆的个人道德,有人看到了政府角色的缺位,也有人看到了成功的营销案例……毋庸置疑,柴静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成功地在两会前夕引爆了治霾这一环保热点话题。
柴静在视频中所揭示的中国环境问题十分令人揪心,也发人深省。雾霾是中国当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前纷纷落幕的地方两会上,环境问题也是各地方两会的一大焦点,“消除雾霾,重塑蓝天”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事实上,与环保相关的言论在近年的两会上并不鲜见,代表委员们这些年来的相关提案也不少。李克强总理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治理雾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之道。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会带来一些短期的阵痛,但这样的阵痛是值得的,坚持下去将会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
以“雾霾”为代表的环保问题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自然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但仅仅重视是不够的,环保问题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监管、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同时引入市场机制。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更严厉的举措。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正式实施,给人带来新期待。但治理污染靠出台一部法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实施,我们的政府是否能够做到“铁腕执法”,这才是向污染宣战的关键。另外,环境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只是单方面的治理是没有用的,需要区域协调、多省事互动、联防联治。
从公民个人来说,要有社会责任感,积极转变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倡绿色消费,参与对污染问题的监督,从我做起,少用点能源,在鼓励绿色出行、少用空调、少用一次性用品等方面都需加以倡导,为防治空气污染作出公民个人的贡献。
治理污染,还需要能源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让清洁能源成为更优的选择,让企业和个人“用脚投票”,主动选择清洁能源,主动选择更环保的发展方式。
重视污染问题,既是直面现实,又是在着眼长远未来;在雾霾还不算特别严重的日子里期待天更蓝云更白,在污染还没有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时期待更多青山绿水,何愁天地不晴朗,何愁人民不幸福,何愁未来中国没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