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第一次接触大概是在几年前,纯粹是为了解国外名著,现在对于那时的记忆很模糊,只是记得最后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了。而时隔几年之后再去品味,似乎增添了许多趣味或者说觉得她更有深度了。
梦幻般的少女期待爱情,视爱情如若珍宝,享受其中如痴如醉,就如文中的大女儿简,当第一次与宾利先生在舞会中见面之后,她的目光从未转移过,或许她的爱缺乏主动性,可是一见钟情的戏码还是在他们两人身上上演,她的天真烂漫表现在单纯的把人性美化了。宽容所有人的错误。在二妹伊丽莎白的影响下,她独自赶去伦敦找宾利勇敢的想把内心的爱倾诉。过程中的小插曲,小失落我们可以解释为爱情与生活的碰撞点,就如空气中的尘埃,时间会让它慢慢沉淀。我们无法否认,简的形象就如妙龄少女初尝爱情的酸涩,娇羞柔弱,胆怯又勇敢。少了生活的繁琐,更多的以梦幻去营造她的形象,是每个少女向往的自己。
女主角伊丽莎白,我更喜欢用睿智去形容她。或许她没有简那样的天真和宽容,但是她也期待爱情,只是她的爱情更真实更具体。《傲慢与偏见》点题明了,文中介绍四对情侣,从文字叙述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更侧重于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线的描写。舞会的第一次碰面,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第一印象便是傲慢,由这个引子致使他们俩后续的发展曲折不断,在后来出现的威克姆这人物的推波助澜下,偏见由此萦绕整个故事的发展。达西的差劲形象根深蒂固,把他们的感情线推向死胡同,而情感却达到整个故事的顶峰。似乎他们俩的内心情感在酝酿,细小的化学反应由此产生。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就像现在时下形容的牛奶与面包,爱情比喻牛奶,物质好比面包。我们了解到《傲慢与偏见》所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得依附于男性,而且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伊丽莎白作为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她在期待爱情的同时也会希望对方是个有能力的男人,虽然虚荣也有,但是当时的社会情况她能明确自己要什么,更显的她坦率可爱。故事发展的跌宕起伏促使了他们的感情婚姻,他们的结合看似是理性的选择,其实故事的最后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感情基础是如此深厚。
另外两对情侣的故事线我印象不是很大,只是觉得他们的出现使整个故事的情感发展更为丰富,或许他们的故事只是促进另外两对的发展。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小角色的参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用我们刻意去了解,就能从他们的人物性格上感受到当时社会所反馈的弊端。
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吸引眼球,女主人公的妈妈班德那太太 也是故事的亮点。从五个女儿迥异的性格,到她喜爱的程度上,作者描写出了一位自私,爱钱,愚昧的妇女形象。相同的教育造就五个不同价值观的女儿,班德那太太所延伸出来的五条故事线串联出整个故事流程。
这个故事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再去回味,或许下次我再去翻阅会有另一种感悟,至少现在我是这么认为的。故事总有吸引人或容易让人忽略的部分,可能我关注的角度与别人不同,但这就是我看完整个故事所理解的状态。
水务集团污水团支部
杨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