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篇幅不是很长,只有十几万字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深深吸引我的书,不对,应该说我被书里的那个坏孩子—霍尔顿深深的吸引着。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这样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为什么说霍尔顿他是一个坏孩子?他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怎么样,听起来他确实是一个十足的坏孩子吧?然而,他也是我在书中见到的最纯朴、真实的孩子。
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很复杂,有受资本主义耳濡目染的丑恶的一面,但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 被四处开除出学校?那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这就是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在他那样的生活环境里,他又能找到什么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利的伪君子,连他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淳淳教导他的,也只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信条:“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事实上,霍尔顿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孩子。从他在宿舍里看到贫穷的同学拿了一个破旧的皮箱来装东西,为了照顾同学的自尊心而把自己的好的皮箱放在了床下;在纽约流浪的时候,看到几个修女募捐,他为自己捐了很少的钱而惭愧(其实他捐的并不少);即使在空虚无聊的时候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大人,他在旅馆里招来一位妓女,他也因为那个女孩身上穿的漂亮衣服而感伤——他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去买这件漂亮的衣服的时候,别的人或许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而其实她却以这种方式来谋生——他为此而感伤。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待,这份期待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在带领了校击剑队去纽约参加比赛,作为队长的他却把重要的东西忘在了地铁上.这样的错误自然是不能原谅的.所以他就遭到了再一次的被开除.他对于被开除并没有太多的伤心,但是却害怕回家面对自己的父母.于是决定用他手中的钱去纽约玩两天.当他父母知道消息后无法不面对的时候再去面对---典型的青少年的思维。我们不难发现,霍尔顿的心灵深处有很多柔软的善良的东西在。所以虽然他很颓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黑暗的东西——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的错。
其实我看到的是该本书最最简单的地方,那便是一个青少年的心灵成长史。不知为什么,读的时候有一种很难过的思绪在流动。一个人的心灵本来是很单纯,是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的,可是这个世界太多的黑暗,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心灵却看到了太多的痛苦。所以霍尔顿不幸福。看这个书的时候的我也不开心。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如此美好的少年却偏偏要被这么个虚伪的世界所改变。因此,我也思索甚至纠结了很久很久,现在生活在这个繁华,喧嚣又充满虚伪的世界中的我们呢?会不会也被被动的改变着?就像霍尔顿一样,明明很厌恶这一切,明明心里非常的纯朴,明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却不得不跟随着这个社会的脚步,改变着自己,终有一天向这个社会妥协了,向这个世界低头了,也变得虚伪,势力,不近人情,那我们岂不是太太可怜?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段话,那是霍尔顿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守着那一片小小的美好,坚守着自己,做好每一件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凤鸣街道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