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几个人,一个群体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一颗心的温度可以温暖几颗心,千万颗心的温度可以温暖整个社会。微芒终有一天会汇聚成一束光,汇聚成一股正能量······
在当下这个新兴社会中,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社会舆论,都有一个词出现频率颇高——正能量。因此当我看到英国作家理查德怀斯曼所作的《正能量》时,兴趣如潮涌般涨起。我很想了解一下,这位享有国际盛誉的英籍作家会如何诠释“正能量”这一词。
俗话说,要深刻读懂一本书,必须了解其作者的身份背景和他生平经历。初翻此书,由简介上得知《正能量》是一本心理励志书,本书的作者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的头衔,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享誉国际,他的研究在英国超过150个电视节目上播出。一个这么著名的作者,会带领我们如何走进他的神秘世界呢?我带着好奇与兴奋继续品······
细品正文时,最让我意外的是——它并没有使用作心理书一贯的手法,仅单一采用理论的方法来编著。本书是通过各种实验和数据,向我们阐释了“表现”原理,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揭示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并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负能量。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当看完最后一章,我双手合上书本,一些现实的生活场景与书中提到的理论相互交错,浮现在脑海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完一本书后,都会有所思考。由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追根溯源,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正能量》一书的作者给出了“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种解释。这正是当下人们普遍缺少却积极追求的。
还记得春晚中的小品《扶不扶》吗?在那光辉耀眼的舞台上,它不仅只是一个小小的节目,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映射。它的意义远比它的节目趣味性要深刻得多。现在,我还对其中那句台词记忆犹新“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是啊,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又用什么来扶呢?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不少。广东河源一位街坊自称遇到老人摔倒,于是主动上前搀扶并送去医院,老人却指证此人开摩托车撞伤自己。事发过程无证人,双方争执不下,几天后,这位街坊选择了自杀自证清白。警方技术鉴定确认,摩托车上无碰撞痕迹。扶老人反被诬撞人,救人者以死证清白,这真叫人寒心呐!与此同时,一些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还是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为“阳光社会”的建设献出自己的正能量。如近日,郑州市优胜南路劳卫路口,一位七旬老人不慎摔倒,众多有爱市民积极帮扶。有时行为与想法的常常相背离,
有时善意的举动会被人误解,有时温暖的心会受到寒流的袭击。但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坚持,你的身边还有许多同你一样拥有热情的心在跳动。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让我们摆脱“冷漠人心”的恶性循环。只有改变,才能提升正能量!请记住,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这 个社会需要我们!
在这本书中,给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曾说过的“你能经历的最大冒险,就是过你梦想的生活。只有奋斗,你的人生才会充满正向的能量。”
对于处在这庞大社会中小小个体的我们,这本书叫我们如何去遇见另一个自己!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自己!
人们微笑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快乐;相反,人们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在微笑。行为决定情绪这一观念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或者就像詹姆斯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一样:“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因此,我想借这本书,体验一下“改变自我,积极对待生活,做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和社会的磨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找到属于我的那个别样的自己!
一个人的正能量可以让我们变得自信、乐观、向上,一个社会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免疫系统,让道德保持健康。一个人可以不伟大,一个社会可以有瑕疵,但是不可以没有正能量。我们需要正能量的鼓舞,为了全社会那份向善的信心和希望,我们每个人或许应该反思——在抱怨之前,先要保证自己积极地传递正能量,用我们的正能量去感染别人,推动社会和谐和进步,那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让我们敞开心扉,用一颗颗温暖的心去温暖社;让我们传递温暖,使彼此的心不再孤单;让我们汇聚正能量,给社会一个温暖的拥抱!
凤鸣团干部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