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助力全市“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推进“平安桐乡”建设,团市委通过整合队伍、加强管理、打造品牌,大刀阔斧实施平安志愿行动,使得我市的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有效助推了平安桐乡建设。
一、整合队伍资源,健全组织保障。
一是市级层面成立服务总队。市级层面依托全市原有平安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整合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协助专门机关从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信访维稳的工作力量,共组建15支平安志愿者总队,每支总队由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负责招募骨干志愿者力量。
二是各镇(街道)建立相应分队。各镇(街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平安志愿者队伍与专业服务队、网格日常管理团队有机结合,组建与市级队伍配套又具本地特色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形成“10+X”平安志愿者队伍格局。各分队注重从本地机关单位、村(社区)及企业招募中招募平安志愿者,同时积极挖掘各单位中从事与平安志愿工作相关的人员作为各分队的骨干成员。
三是总队与分队上下联动、协同运作。各镇(街道)平安志愿者分队隶属于市级总队,总队做好对各分队的工作监督、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各分队在积极配合市级总队开展各类平安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创设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活动和载体,并长期不间断开展。全市12个镇(街道)以及开发区、振东新区均已建立相应分队,并在总队指导下开展各类平安志愿服务。
二、加强统一管理,扩大社会参与。
一是加强平安志愿者队伍组织建设。探索在桐乡市“掌上志愿”服务平台设立平安志愿者管理子系统,对平安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激励等工作进行全流程、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各总队牵头单位负责统筹本志愿服务队伍统一运用“掌上志愿”服务平台对平安志愿者队伍进行管理;各配合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志愿服务队伍组建及日常管理运行工作;各平安志愿者服务分队按照各平安志愿者服务总队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切实增强队伍自我运转能力。
二是做好平安志愿者队伍培训工作。发挥志愿服务专业机构职能,市平安办、团市委联合举办平安志愿者培训班,制定了平安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体系;各服务队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实战演练等工作;市志愿者协会还探索依托“青春桐乡”微信公众号、“掌上志愿”平台,定期发布培训课件,常态化开展在线培训、交流工作。
三是健全平安志愿者队伍的运行机制。按照“统分结合,就近参与”的原则,各支平安志愿者服务队作为终端执行力量,围绕“三治合一”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结合具体岗位实际需求,规划、组织、开展和参与各类平安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就近、就便或专业对口的原则,选择对接至村(社区)、公共场所、行业领域等平安志愿服务岗位开展服务。
三、打造服务品牌,推动长效运作。
一是围绕建设“法治桐乡”的目标,以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重点,开展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平安桐乡”集中宣传、检察官志愿者“带法”等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开展平安志愿者平安大巡防活动,为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顺利举办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梧桐街道三个社区试点成立了老娘舅调解工作室,每周定期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综治维稳工作,协助做好重大群体性纠纷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全年共受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9起,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
二是围绕打造“四型”社会、建设“四好”家庭、培育“五有”市民的目标,通过建立“心愿直通车”平台,开展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绿色网络守护者”主题活动、文明行车 礼让斑马线”交通安全宣传劝导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同时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平安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推广一批弘扬平安建设的主流文化产品,在宣传“平安桐乡“建设的同时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围绕构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目标,以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重点,组建基层社会治理督评团、网络宣传引导服务队,就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网络文明等社会热点工作开展督评,通过督评议政形式推动自治建设。依托心理干预志愿者队伍力量,在梧桐街道、振东新区成立三个“心灵坊“心理咨询工作室,组织专业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康复等服务,让社区居民树立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