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她们知道我来过》之前,我和很多人有同样的认知,认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从孩子那里看到自己的未来,倒是能从街上那些老态龙钟的大爷大妈们看到未来我们的真实状况,很残忍也很无奈。虽然我们无法返老还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老人的生活与未来的自己相遇。
《她们知道我来过》这本书的作者张大诺,投身志愿服务近二十年,关怀高龄临终老人近百人、癌症晚期病人五十余人、绝症儿童二十余人,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了这本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这本书不仅引导更多爱心人士投身志愿者行列,激励敬老从业者热爱和重视这份职业,更为志愿者们提供了简便易行、切合实际的一些操作方法,帮助老年人提高生命质量,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张大诺在《她们知道我来过》自序中写道:“生命最后阶段的日子,对她们来说,注定会流失掉,而我记下这一切,似乎只为了让人明白,她们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
这本书满含真情,记录了老人们生命的痕迹,在这段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有温情,有宁静,有期待也有遗憾。张大诺根据奶奶们不同的特点,给她们起了“名字”。在这里,有表情最紧张,紧紧绷着,好像随时准备反击什么,一直以为现在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总是充满警惕的“警惕奶奶”;有头脑非常清楚,但一直为视力和听力的退化而痛苦的“眼睛奶奶”;有快90岁了,经常拿着一个电话本,走到医院前台的电话机前,就对电话大声喊道:“闺女,我是你妈,你快来看我啊!”的“电话奶奶”;还有虔诚地信佛的“佛奶奶”,喜欢数数的“数字奶奶”,惦记着给作者橘子的“橘子奶奶”……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倾注了作者对老人们深厚的情感。
书中有一个“欢乐奶奶”让我触动很深。“欢乐奶奶”癌症手术后来到了作者所在的医院,从医生告诉她从今以后只能躺在床上到她能下床走到房间的中间,她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奶奶的方法就是每天忍着疼痛坐一会儿,然后站一会儿,像个婴儿学步,从容不迫。最后,这位九十岁的做完癌症手术的奶奶靠着自己一点点努力,在进入医院半年之后,走到医生办公室门前,敲了敲门……
那一幕,不时在我脑海浮现:“欢乐奶奶”蹒跚而有力的脚步声,局促大口的呼吸声,还有热切笃定的敲门声。试想我们到了九十岁高龄,我们经历过重大疾病或手术的折磨,是否还有恒心和毅力劝服自己勇敢地走下去?对生的追寻,或许无关年龄,只关乎心态。
不知从何时起,网上开始出现有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发现的新闻,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都让我震惊和心痛。许多在外忙碌的子女为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会把老人送到专门看护的敬老院或者福利院。而在我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七年时间里,也曾多次去看望过这些孤独无助的老人,即便疗养院的条件再好,设施再齐全,也比不上亲人和子女的一声问候、一刻陪伴。
今年五四青年节,我们电视台青年志愿者们就来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看望这里的老人。陪伴老人们唱红歌,下象棋,看电影,制作手工丝网花……短短两个小时的陪伴,似乎让这些老人们找到了孩提时的快乐。合影的间隙,一位老人把刚制作好的丝网花送给我,急切地说:“送给你的,但还有两片叶子没有加上,你晚点走吧,我给你加上。以后你有空可以常来吗……”话语中满含热切的期盼,那一刻,我喉咙干涩,眼眶湿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美德,更是责任。我们终将有老去的那天,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在未来的我们身上倾注持续的关爱和帮助是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应认真思考的事情。比如,在拥挤的公共交通设施上为老人让座;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为老人指引;为没有儿女陪伴身边的老人送去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关怀;或者,哪怕给身边的老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声简单的问候。
张大诺在书中说,“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就是在替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看完此书,感慨良多。我们中的许多人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多年,并不能深切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也很少全身心地融入和倾注。或许,看完此书,你会和我一样,当一位老人满含热切的眼神希望你再来看她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她:“我要和你一起做很多很多的丝网花……”
市广电台节目活动中心团支部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