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论语》有感
来源:www.txyouth.gov.cn 发布时间:2016-05-30 被阅读:3134
 
   《论语》,古四书之一,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濡养下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在《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及儒家弟子对治国、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观念,而他们的这些观念,大多被保留了下来,构成了中国几千年来道德伦理的框架。有很多观念甚至被沿用至今,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论语》对治国、道德伦理等多方面都有论述,只是孔子身处乱世社会动荡,他以德治国的观念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在盛世,也少有君王能贯彻以德治国。《论语》对人民影响最大的方面大概就是其中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即所谓“君子之风”。孔子对个人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义利取舍,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取舍,平衡质与文等。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利益追求,他只是反对见利忘义。这便是《论语》中想论述的利义观。对利义的取舍,是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体现。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欣赏和推崇,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注重精神的平静满足。正合了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智慧的人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正是这精神世界的平静满足。除了精神世界的纯净充沛,《论语》还对人的外在文饰作出了要求,“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作为君子,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就应该文质皆美,表里如一。这既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论语》中这些对君子个人修养的要求对后世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成为无数人的行为准则,直至今日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除此之外,《论语》也对君主治国提出要求,要求仁政。君主之德与仁对一个国家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守天下时期。古往今来,在和平兴盛时期的君主,只有像《论语》中要求的那样恪守君主之道,为百姓着想,才能守住天下,兴旺国家。甚至是如今一直在说的“以德治国”也是从《论语》中得到的灵感,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论语》中还注重论述了“礼”,孔子推崇周礼,那是他对过去美好时代的向往,以及对所处现实时代的失望。是他的愤怒与不满。虽然所谓周礼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已经被现代人所摒弃,但是仍是不可否认它在当时对维持社会稳定与指导人民生存活动的重要作用。
   “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所谓仁,在我看来便是孔子的道德观,并大部分保存下来成了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观。如果礼是孔子对过去的怀念那仁便是孔子对现实社会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便是对孔子的仁义观最好的概括。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论语》在各个方面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历经千年依旧有着独特的魅力。虽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他的价值与魅力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论语》不仅仅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永不弯曲的民族脊梁。
Copyright © 2010-2019 www.txgqt.org.cn.共青团桐乡市委 版权所有
电话:0573-88105321 邮箱:gqttxsw@126.com 邮编:314500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浙ICP备12009892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221号